带你了解热分析的历史
发布日期:2021-12-04 浏览次数:1733
热分析方法是仪器分析方法之一,它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电子能谱分析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质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等相互并列和互为补充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 热分析技术是在程序温度(指等速升温、等速降温、恒温或步级升温等)控制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随温度变化,用于研究物质在某一特定温度时所发生的热学、力学、声学、光学、电学、磁学等物理参数的变化。由此进一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反应规律;制订工艺条件等。 最早发现的一种热分析现象是热失重,由英国人Edgwood在1786年研究陶瓷被土时首先观察到的,他注意到加热陶瓷粘土到达暗红色时有明显的失重,而在其前后的失重都极小.1887年法国的Le chatelie r使用了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汰对试样进行升温或降温来研究粘土类矿物的热性能“MJ,获得了一系列粘土试样的加热和冷却曲线,根据这些曲线去鉴定一些g。物试样。此外,他使用了尚纯度物质(如水、硫、晒、金等)作为标准物质来标定温度。为了提高仪器的灵敏度,以便观察粘土在某一特定温度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他采用了分别测显试样温度与参比物温度之差的差水法读得数据,第一次发表了最原始的差热曲线。为此,人们*他为差热分析技术的创始人。 1899年,英国人Robert s—Au sten改进了Le Chateli e r差温测量时的差示法,他把试样与参比物放在同一炉中加热或冷却,并采用两对热电偶反向串联,分别将热电偶插入试样和参比物中的测量方法,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和重复性。 另一种重要的热分析方法是热重法.热重法使用的仪器热天平。1915年日本的本多光太郎发明了第一台热天平。由于当时的差热分析仪和热天平是极为粗糙的,重复性差、灵敏度低、分辨力也不高,因而很难推广。所以,在一段很长时间内进展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热分析方法的普及,在四十年代末,美国的Leeds和NortL rup公司,开始制作了商品化电子管式的差热分析仪。此后,也出现了商品化的热天平。诚然,初期的热分析仪器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试样虽大。 在1955年以前,人们进行差热分析实验时,都是把热电偶直接插到试样和参比物中测量温度和差热信号的,这样容易使热电偶被试样或试样分解出来的气体所污染、老化。l 955年Boersma针对这种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办法,即坩埚里面放试样或参比物,而坩埚的底壁与热电偶接触。目前酌商品化差热分析仪都采用了这种办法。 七十年代末,英国Pe rkin—Elc r公司制成商品化的专用于热分析仪器方面的微处理机温度控制器,接着日本理学电机、第二精工舍、岛精、瑞士M ettle r、美国Du—Pont、法国Sct afam、德国Netzsck等公司相继制成了类似的产品。在八十年代初各公司先后又把微型计算机用于热分析方面的数据处理,并制成商品化的热分析数据台。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半导体器件、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微处理机的发展。自动记录、信号放大、程序温度控制和数据处理等智能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使仪器酌精度、重复性、分辨力和自动数据处理装置大为改善和提高,操作也越来越方便,推动了热分析技术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应用也更为广泛。 从热分析技术的应用来看,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差热分析法主要用来研究粘土、矿物以及金属合金方面。到二十世纪中期,热分析技术才应用丁化学领域中,起初应用于无机物领域,而后才逐渐扩展到络合物、有机化合物和高分子领域中,现在.已成为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工具。在七十年代初,又开辟了对生物大分子和食品工业方而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胆固醇和前列腺结石的研究以及检测解毒药的毒家和两活性等。 现在,热分析技术已渗透到物理、化学、化工、石油、冶金、地质、建材、纤维、塑料、橡胶、有机、无机、低分子、高分子、食品、地球化学、生物化学等各个领域。所以,有人说热分析技术并不是某一行业或几个行业专用的,几乎所有行业都可以用得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任何物质从超低温到题高温的程序湿度控制下,总是有热效应的,而且还不只一个这就成了表征物质变化过程的特征图谱。文章来源转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我司